作者:李丽娜 来源: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2023-05-08 15:35:12
当前,数字技术的发展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知,影响着诸多领域,也赋予大众生活前所未有的智能与便利。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信息的高度普及和运用,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使“云阅读”“云课堂”“云旅游”“云直播”“云展演”等产业模式悄然兴起,数字科技带来的沉浸式体验已充斥到我们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各个角落,使我们足不出户便可在“云端”畅享文化新体验。
2023年4月底,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终评落户于辽宁省沈阳市,千里迢迢的路途,一票难求的现状,工作、家庭、生活的羁绊,诸多现实因素导致广大舞蹈界专业人士和舞蹈爱好者们心孤意怯、望而生叹,以致到现场观摩成为一种奢想。然而身处数字化时代的我们,怎能与如此重大的赛事擦肩而过,通过“云直播”饱览艺术饕餮盛宴俨然已成为一种生活需求,于是三天的赛况“云直播”计划被很多人早早列入了关注名单。
由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的“荷花奖”是中国舞蹈界权威的专家级奖项,连续三晚的赛事角逐激烈,精品络绎,国家级编导与顶尖级演员合力创作,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种“舞林”高手汇聚一堂共同切磋“舞艺”之感。演得尽兴,看得过瘾,不禁钦佩编导对舞蹈结构的巧妙架构和深厚的编创功力,赞叹演员对身体随心所欲的控制和深层寓意的厚重表达能力。云端这头的我更是屏息凝视,不想错过任何一秒强强联合下的完美演绎,激动澎湃之余,凝神思考,三场中国古典舞作品的竞逐更像是别具一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荟萃,将赓续千年的华夏文明以舞蹈的形式,进行不同古典题材和古典舞风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此次获得“荷花奖”评选大奖的三个作品既能反映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创新意识,又能体现当下中国古典舞作品创作的三个创新维度。
《骏马图》
第一个创新维度:多元艺术融合下的现代审美意识创作。《骏马图》以极为高级质感的艺术品相在入围终评的47个作品中脱颖而出,创作灵感取材于徐悲鸿的“奔马”图系列,以男子群舞的形式塑造“马”形象,动作处理简洁明了、刚劲有力,灯光运用新颖大胆,在黑白晕染、动静相合之间营造出中国水墨意境,豪放的泼墨渲染和劲秀的线描写意在层层递进的结构叠加中被逐渐强化显现,奔马雄骏的身姿,矫健的步伐,轻疾间透露出抖擞的神韵和不屈的气质,作品在节奏、画面的处理中运用了水墨留白、虚实相生的手法,给足了观众无限遐想的空间,向心力、凝聚力的队形流动、画面铺设和万马奔腾的意象营造则使观者深刻感悟到演员身体中那奔涌前行的不竭动力和豪迈的民族力量与民族精神。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将传统绘画艺术、传统审美精神与舞蹈艺术、时代审美之间不留痕迹地交汇融通,在古典语汇与现代意象的完美融合下以纯净的艺术之感走进了当代人的心中,观舞的同时又像是在欣赏徐悲鸿的《奔马图》。
《散乐图》
第二个创新维度:依托于考古文物文献的转化型创作。《散乐图》以辽墓壁画“散乐图”为创作基底,生动再现了古壁画中歌舞繁盛的场景与民俗文化。作品中觱篥、箫、笙、琵琶、鼓等吹拉弹奏同声和曲,与舞相融,乐舞人裙袂蓬阔,碎步抖肩,跨越时空款款而来,北方多民族文化揉合的包容性和契丹民族特有的古拙粗犷,在此舞中一览无遗。从舞姿、队形、服饰、妆容,到道具、阵列次序、排位特点均以古为鉴,可知、可视、可感、可考、可察、可究。顿挫突闪的舞态,以及流动与骤停交替间所构建的视觉效果使壁画文物中的辽代舞乐人穿越千年“活化”于舞台,在舞蹈的过程中即能见其壁画之形又能感其舞风之韵,实现了在突破中回归传统,在传统中彰显时代的艺术追求。作品在寻古、访古的过程里实现了古与今的交融呈现,在文化的跨时空碰撞中以舞蹈的形式对传统进行了时代化解读,既探赜出唐宋乐舞的遗绪,又重现中国古典美学精神。《簪花一卷》《簪花仕女》《富春》《归义》《铅华·满壁》《巴女拓影》《绿釉陶男俑》《三足问鼎》等均属于这一维度的创作,只是艺术表达与呈现方式有所不同。
《觉》
第三个创新维度:由形入象的纯舞性写意化创作。《觉》是其中的代表之作,中国古典舞与武相通,亦可相融,由武术之“形”与太极之“意”入“境”,通过身体觉察感悟“心意六合之玄赜”与阴阳、武术、八卦等传统意象之间的关联,在中国古典舞所特有的提沉吐纳、大开大合、刚柔并济、一招一式和由内而外的劲力之中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法自然规律中进行古典身体美学的研究与呈现,语意表达注重对身体的本体性开拓与创新,在知行合一的身体觉知中感悟其道。《拳掌形意间》和正在火爆巡演的舞剧《咏春》正是这一创新维度的实践者。
《蹴鞠巾帼》
山东艺术学院的原创作品《蹴鞠巾帼》是我省唯一一部入围此届“荷花奖”评奖的作品,现场十名“女汉子”以气定神凝之势将拼搏精神赓续赛场。“蹴鞠”源于春秋,兴于东汉,古书《太平清史》记载“明代国初,彭氏云秀,女流清芬,一身俱是蹴鞠,旋转纵横无施不可骋江湖。”作品立足于对本土文化的挖掘与创作,以明代蹴鞠女艺人彭云秀为创作原型,从古文献、青铜镜、古代画作遗存中取其形,在其形式与立意中寻其精神诠释。十名队员女扮男装,以巾帼不让须眉、为国争光的家国情怀影射当今女足的团结拼搏精神,向当下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奋进者致敬。舞蹈语汇以足下踢球动作为动机,将颠、踢、接、运、顶等运球技术融合古典舞以腰为轴、蓄力而发的动势特点,在闪转腾挪中传球、接球、射门,身体语汇稳定有力、刚劲坚韧,以内在之气贯通全身,在铿锵有力的踢、铲、滑、蹬的激烈竞争中尽展英勇豪迈的阳刚之气。赛场上,队员们团队协作,在有序的布局、防守、进攻中坚韧拼搏,终在临门一脚赢得了比赛。演员们英姿飒爽的舞姿散发的正是儒家精神品格中坚贞不渝的浩然正气。亦是在向我们传达,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与挑战,都要秉持永不言败的蹴鞠精神砥砺前行,以齐鲁儿女自强不息的儒家精神品格熔铸传承刚健、仁爱、和谐、包容、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
此次评比中还有取材于诗词歌赋、神话传说的作品,如《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橘颂》《洛神》《鸿鹄高飞》《东游》等;挖掘革命历史题材的《那时花开》《南泥湾》等;还有通过现代生活反观传统的《人在草木间》《门神》等,众多题材的作品荟萃一堂,美不胜收。也不乏有些作品仍存在选材跟风、创作思维固化、编舞技法陈旧、灯光赋能欠缺等问题,在艺术再现中有流于形式之感,或着力于舞蹈动作及舞台构图的华丽,或着力于刻意追求与众不同的创新呈现,在中国古典舞的语汇创新、立意表达及品相塑造中对艺术性与开拓性的挖掘仍有发展空间。深夜反思《骏马图》《散乐图》《觉》三个作品能够力压群芳的共通之处,就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及时代审美做到了极致融合,在作品中即品鉴到传统文化之“形”,又传达了古典精神之“神”,同时兼具中国古典舞语汇的时代审美之需求。可喜可贺的是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创作维度正在打开,在不久的将来终会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以“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格局与情怀承担起中国文化建设的己任。
恰逢其时,由山东省文联和山东省舞蹈家协会主办的山东省第十四届“小飞天”奖儿童舞蹈大赛与本届“荷花奖”的评奖活动无缝衔接的聚合在一起,身为一名舞蹈教育者,对当下我省新生代舞蹈之子的精神面貌以及儿童舞蹈创作的现状更是翘首以待。晚间如约而至,果然不失所望,本届“小飞天”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原创作品,题材丰富,立意新颖,形式多样,既有对传统文化和齐鲁精神的传承,也有对美好生活和美丽家园的赞美。《泥塑奇妙夜》以小泥匠捏泥人的故事开场,在失败中总结经验,与复活的小泥人齐心协力,最终达成愿望的故事,小哪吒是他的梦想,也是作品的点睛之笔,以故事为线索的儿童舞蹈编创突破了以往儿童舞蹈以动作、情绪为主体的编创模式,不仅在题材选择上与儿童贴近,在动律捕捉、结构架构和情景设置上亦有所突破。《上街里啦!》通过孩子们的视野还原市井生活场景,充满了对人间烟火气的向往之情,作品结尾处巧妙点明主题,宣扬尊老爱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蒲扇谣》里的蒲扇装满了对奶奶的回忆与思念;《大海,我们来啦!》真实再现了孩子们在海边嬉戏玩耍的愉快场景;还有以表现黄河文化为主题的创作《俺是黄河水》等;反映非遗舞蹈和民俗文化的《打花棍》《小小乐大夫》等;还有彰显当下儿童精神面貌的《就是不服气》《青青小草》《萌兔冲冲冲》等等。孩子们训练有素,动作干净利落,情绪表达到位,可见我省的舞蹈美育工作在普及的基础上已关注对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小演员的自身条件、身体协调性、表现力都比较出色,表演既松弛又自然,说明老师的教学水平与编创实力正不断攀升。山东儿童舞蹈编创以崭新的态势亮相于“小飞天”赛场,倍感欣慰!
《泥塑奇妙夜》
《蒲扇谣》
《小小乐大夫》
《青青小草》
在云端欣赏了“荷花奖”和“小飞天”的所有直播,一缕春风拂过窗边,在带有温度的春风里静心回味品鉴这场舞蹈盛宴的华彩,激动之情久久未能散去,连续几天的“云直播”,仍然意犹未尽,于是带着满满的期待拿起手机云浏览一下,看看下一场能够代表当下舞蹈创作水平的活动还有哪些……让我们拭目以待第十三届“桃李杯”全国青少年舞蹈教育教学展演活动的到来吧,待孟秋之时,相聚云端,畅游艺海。
(作者:李丽娜,山东省第三批签约艺术评论家,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副教授)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威海路2766号山东文化艺术大厦
邮编:250021